香港聖公會聖道堂
顯現期第六主日
(李耀強)
日 期:13/02/2022
題 目:有禍的人
舊約經課:耶利米書17:5-10
詩 篇:1
新約經課:哥林多前書15:12-20
褔音經課:路加福音6:17-26
誰是有禍的人?當某人或某群體不斷製造飢餓的人,貧窮的人,哭泣的人,他們便成了有禍的人。
我們都喜歡或渴望成為有福的人,於是乎,我們不斷刻意地做認為是好的事,做好人有好報。可是,我們只做自己認為對人好的事,並沒有理會對象的真正需要。
當人群在四方八面來到耶穌面前,各人都期望從耶穌身上得到醫治,心理上的醫治,肉體上的醫治,靈性上的醫治,使自己可以脫離困境。耶穌深知道他們的真正需要,一一給予醫治;耶穌明白面對的人群,他們並不在意上帝的國,只在乎眼前的需要;受盡疾病的煎熬,精神的困擾,惡魔纏身,心靈疲憊,貧於受教,這都是當時百姓的需要。一般生活的壓迫已經充滿了每時每刻,還有時間尋問天國的真理嗎?能夠遇到一位可以不花錢便解決了上述需要的人,那會輕易放過,當然千方百計來跟蹤,為要解決自己的真正需要。
人做善事的原因是甚麼?孟子論及人的四端:「惻隱之心,仁之端也;羞惡之心,義之端也;辭讓之心,禮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人之有是四端也,猶其有四體也。」仁義禮智都是從人與人之間的生活和關係開始,這也是承傳了論語中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的道理,應該是人人皆知,樂於實踐。可是,人卻為了一己的私欲,罔顧他人的一切,為要成全自己的慾求。在以色列人的信仰中,貧富,主僕,君臣都不是一個爭論的問題,人與人的地位根本上是存在階級制度,這也不是公平或公義問題,乃在於因時製宜的社群演進過程。因此,上帝是接受人的世界並不均分,只在各取所需,盡其本分而已。
順應上帝的旨意而出現的生活,從來都是一件容易的事;當人要實踐時,人卻出現了面有難色的情況,乃因人多了一點東西,也少了一點東西。人所多了的乃是為自己而活的心思,人卻少了的當然是為上主而活的意念。人在平安的日子中不斷為自己累積,在患難的日子裡死守自保,無論任何日子也沒有看見上帝兒女的需要,只顧及自身的安全和生存,不會聽見或理會他人的境況。適者生存,物競天擇這些看為必然的大自然生存之道,就必須應用在以上帝的形象和樣式造成的人之中。若是這樣,人類,我們還值得比天使微小一點,繼續成為大地的管理者嗎?
耶穌的教導並不是使人成為「智者」,成為優於其他人的人;耶穌的教導是為了推動人回到原點上,成為人人都一模一樣的上帝兒女。上帝的兒女不會因為知識多了,明白多了,對人和事都透徹了,便可以高人一等,傲視天下,卻要彼此同心,不要心高氣傲,倒要俯就卑微的人,不要自以為聰明,反要成為軟弱者的保障,成為一位軟弱者來陪伴軟弱者。
誰才是有禍的人?當我們看見上帝站在那一邊的人群當中;當我們只看見人群有苦難,卻又甚麼行動也沒有的時候;當我們刻意追尋自己的欲求時;當我們滿以為自己站在上帝那邊時……。
何時你會看見自己的鼻子?當你向自己說謊話的時候!
|